三国志11的指导和【军令如山】的制衡,孙权害吴国没了人气
“生子当如孙仲谋,领兵十万送人头。巴山蜀水英雄汉,不及文远退吴侯。”这是三国迷们对于
孙权坑爹作战能力的调侃,后两句我临时起意给补上去的。作诗的文采不好,欢迎更高的高手发散思维。
总之孙权打仗还真就是个送人头的经验包,在三国志11里面3C的兵种适应性,要不是因为
孙坚和孙策的关系,吴国能比他适合做老大的人太多了。游戏特技是指导,这虽然是个不错的后宫技能,但是放在孙权的一生似乎总感觉还是有点牵强。比起开发科技和经营国家,他给曹魏大将们送人头的壮举更令人印象深刻。
【军令如山】游戏里面给孙权搭配的“制衡”特技倒是让我眼前一亮,还有那仅有的15点攻城能力,愣是把他在合肥被虐成渣的表现突显得淋漓尽致。认真研究起来,孙权一辈子确实是没有在科技领域做什么突出贡献的。在
皖城(今安徽
安庆)和
海昌县(今浙江海宁)搞过屯田,在
巢湖修了个东兴堤,还开凿了
秣陵的运河,这些都属于内政和基建,和科技并不是很能搭边。相比于曹老板的枭雄和刘老板的仁义,孙老板最拿得出手的本事还是他的“制衡之术”。
制衡特技在【军令如山】里的主要效果是,驱散3个友军的负面状态,提高他们的物法攻击力。而且能够驱散3个敌军的增益状态,降低目标的物法攻击力。简单的说就是解咒和提升自己人,破咒和削弱对手,随着等级的提高其施展的效果也会加强。这个设定就充分把孙权在历史上最真实的一面给呈现出来了,没有了他这个搅屎棍,三国还真就不三国了。
我们都知道
孙吴势力北伐就是死磕合肥,孙权一辈子也没磕下来。所以他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,只能选择“制衡之术”在魏蜀之间走钢丝。与
刘备结盟背后
白衣渡江捅刀害死关羽,向曹丕称臣要了封号转过头又在
石亭之战打垮了
曹休。在国家形势之间的制衡上玩得游刃有余,魏与蜀哪个占优势就联合弱势一方一起锤那个强的,英国人玩的所谓“大陆均势”,孙老板早在三国时期就成功实践过了。
正是因为孙权的为人处世风格太过于“绿茶”,我玩【军令如山】的时候也没进吴国阵营,吴国的玩家确实少得可怜。我怀疑选吴国的基本都是生活在东南省份的同胞吧,不像
蜀汉阵营全国各地同胞都喜欢。吴国版图的有效控制城市一直都没超过10座,最西边战线才推进到嘉兴,蜀汉玩家都恨不得北伐打到陇西了,这战力差距可见一斑。
翻开国家版面查看一下国力,数据就更明显了。历史上蜀国国力最弱,换到游戏里基本都是吴国垫底,【军令如山】也逃不出这个规律。个人武勋板块里的吴国更是无地自容,前十名里面6个蜀,3个魏,只有1个吴还是排第六。精英都集合到蜀国了,吴国没什么强人,估计在游戏里面也还是只能制衡着两边猥琐发育。
制衡特技在【军令如山】里面确实是个非常难得的好技能,团队作战方面超级占面子。唯一不好的就是太阴损,吴国势力在玩家中的垫底人气怕是很难翻身了。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期待大家参与文章末尾的投票,本次投票的主题是:你认为吴国人气低下,都是孙权玩制衡的锅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