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逛庙会买了串山楂冰糖葫芦,边走边啃的时候突然琢磨:老祖宗们吃的这玩意儿,难道永远都是山楂味的?红彤彤的山楂裹糖稀,看着喜庆归喜庆,可吃多了也腻歪!这念头一蹦出来,我就坐不住了,非得挖个明白不可。咱这人有个毛病,好奇心上来,非得自己动手查证才安心。
先奔着书堆去了。家里那几本讲老北京吃喝的书被我翻了个底朝天。这一翻还真翻出点门道!书里白纸黑字写着,老早的冰糖葫芦可热闹了,根本不是山楂一枝独秀。人家讲究的是“时令”二字,秋天有海棠果穿得圆溜溜的,冬天山药蛋、荸荠都能上棍儿,连那青葡萄、紫葡萄也能蘸糖衣!更别提山药豆子裹了糖,个头小,一口一个,香糯着。这还没完,连山药棍儿——就是晒干的山药段儿——都能当主角,裹上亮晶晶的糖壳子啃,美其名曰“糖壶卢”(听听这老名儿!)。敢情古人嘴一点不寂寞!
周末我专门往老胡同串子里钻,找了几个一看就有些年头的糖葫芦摊主聊。一位摆摊三十来年的老爷子叼着烟卷,听我问老底子味道,眼皮都没抬:“山楂?早年间东西少罢了!有啥用啥呗!”他一掰手指头就数开了:
小编温馨提醒: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,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,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/绅士游戏/3A单机游戏大全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绅士游戏下载专区
老爷子撇撇嘴:“山楂?仗着颜色红火,喜庆日子用得多点,真论品种多寡,它根本排不上号!” 我扭头又去南方几个老城转悠,嚯,那边的花样更邪乎!金桔、草莓、蜜枣、猕猴桃……甚至还有辣条、鸡爪子裹糖的!南北口味差得真叫一个天南地北,谁说古人不会玩花样?
查了问了还不够,必须自己试试这熬糖的功夫。周末买了小锅,备足了白沙糖,又弄来山药豆、小橘子瓣、黑枣,雄心勃勃准备复刻“老滋味”。结果熬糖稀才是真功夫!火候小了不成琉璃,沾牙;火候大了一股子焦糊味儿,苦得没法吃。熬黄了三次!糖稀不是发黄就是结块,根本挂不住果子。满屋子焦糖味呛得人直咳嗽,差点把厨房点了!后来还是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在视频里点拨了窍门:中火慢熬,千万不能着急搅和,等着糖水咕嘟冒大泡,转成金黄色小泡再立刻离火、蘸果,一气呵成!我耐着性子试了第五回,屏住呼吸看着糖水翻花……成了!清亮透明的糖稀终于裹上了山药豆和小橘子瓣!晾凉了咔嚓一咬,酥脆香甜!虽然裹得歪七扭八没那么好看,但这一口下去,总算摸着了点老手艺的门槛儿,真叫一个累并快乐着!
这通折腾下来,三个铁打的事实摆眼前了:
下次别再想当然觉得红山楂就是老传统代表了,古人的舌头可会享受多了!这趟寻味之旅,值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