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,我又手痒想写个小说,主题是把哈利波特里的斯莱特林院长塞进中国背景里,和一个中国女孩搭上线。这主意冒出来时,我特兴奋:一个严肃的英国魔法角色碰上接地气的中国姑娘,肯定火花四射!可真正动手后,发现全是坑。
第一步,我先冲去翻书和查资料。翻开哈利波特原著,记下斯莱特林院长的性格:他太严肃,爱冷着脸,说话刻薄;又上网查中国女孩的生活习惯,比如爱吃火锅、爱八卦、重亲情。结果,越看越迷糊:他俩站一块儿时,文化差异太明显了。比如院长讲究“纯血统魔法规矩”,姑娘却只想着“出门撸个串”。写了个开头就卡壳,院长张口闭口用英语,姑娘回句“喂,大哥,别装啥洋腔!”弄得乱七八糟。
觉得实在搞不定,我干脆找位资深作家朋友喝咖啡聊这事儿。他在咖啡馆里听我说完,当场笑了:“兄弟,别硬塞文化冲突,得让它变成故事调料!”他掏出笔记本,教我几个小招数:
小编温馨提醒: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,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,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/绅士游戏/3A单机游戏大全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绅士游戏下载专区
朋友说得唾沫横飞,我还真记了不少。关键点就是:文化差异不是拿来吵架的,而是要当故事推进器。
回家后,我撸袖子开写。先从头再撸草稿:院长被魔法部派到中国查个案子,遇见个打工女孩。这回学乖了,开头场景就放火锅店——院长一本正经坐那儿,姑娘端上汤底,他拿魔杖试试温度,结果溅一脸油点子,姑娘“哈哈”笑翻,递纸巾说“大叔,这儿吃饭不用念咒!”写成中文版,顺溜多了。写着写着,觉得还是太生硬,又打开电脑调来调去,加些互动细节。比如姑娘教他用筷子夹牛肉,院长摔了几次,急得英文冒出来,姑娘却学两句魔法术语“你这手势像变戏法!”来回改了三五遍,节奏终于对头了。
写完初稿时,累得够呛。丢给朋友看,他吐槽:“好多了!院长不再像个木头,姑娘也不尬聊了,文化差反倒成了粘合剂。”我自个儿读一遍,确实:院长慢慢放软语气,姑娘接受他的规矩时,带点调侃态度。冲突化解时,院长掏个魔法小礼物逗她,姑娘嘿嘿笑着说“老外都这么爱显摆?”整篇故事轻松有趣。
为啥我非得折腾这个?前几年疫情封控时,我困家里没事干,刷哈利波特电影上头了,突发奇想:要是搞个中西混合故事,肯定好玩。可一动手就懵圈——啥文化背景都不熟,写得跟说明书似的,被网友喷“假洋鬼子范儿”!那会儿真受打击,差点放弃写小说。要不是这回硬着头皮求助和实践,估计现在还在家里闲躺,天天刷抖音。总之,实践一圈下来:写文化差异别硬怼,用小幽默和细节捏合,才是真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