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儿翻笔记看到个老问题,突然想起来得跟大伙唠唠——数学题里那些个"元"和"次"到底谁整出来的?查完资料才发现,这哥们儿贡献大得吓人!
昨儿蹲厕所刷短视频,有人问"二元一次方程"里的"元"啥意思。我心想这不小学知识嘛张嘴就想说"俩未知数呗",结果弹幕飘过一句:"谁规定这么叫的?"当场就把我问懵了。
回家翻箱倒柜扒拉出初中课本,好家伙,光教做题不提来历。打开电脑先搜"方程元次",跳出来的全是解题攻略。改搜"数学名词历史"才摸对路子:
小编温馨提醒: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,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,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/绅士游戏/3A单机游戏大全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绅士游戏下载专区
鼠标滚轮都快搓冒烟了,终于逮着个关键人名——法国笛卡尔!这老哥的《几何学》把方程里未知数叫"未知的量",但"元"这个叫法愣是没出现。
熬夜翻到凌晨两点半,终于在某本数学史PDF里抠到线索:清朝傅兰雅和徐寿搞翻译时,把"未知数数量"称为"元",把"最高次数"称为"次"!这俩老爷子的翻译手记写得明明白白:"如式有两天字,则称二元"(看到两个天字就是二元)。
但这还没完!接着往下扒拉发现更绝的——最早把"元""次"塞进教材的居然是位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先生。光绪年间华蘅芳在《代数术》直接把"二元一次方程"当章节标题印上去了,跟现在课本几乎一模一样!
查到这里我已经快趴键盘上睡了,突然弹出来个冷知识:笛卡尔当年搞坐标系就为偷懒!这哥们在琢磨几何题时嫌画图太麻烦,直接把点线面扔进坐标系换算成数字,结果顺手搞出了代数几何。后来人靠这套方法,把天文计算效率翻了十倍不止。
最让我拍桌子的在后头:笛卡尔发明的a,b,c代表已知数、x,y,z代表未知数的规矩,让我们做代数题时省了老鼻子劲。以前解个方程要写"天地乾坤",现在画俩字母就完事。
合着咱们中学吭哧瘪肚解的方程组,是清朝翻译家+法国哲学家+摸鱼数学家攒出来的玩意儿!今天要是没刨根问底,估计我这辈子都以为"二元一次"是天经地义的说法。
得吐槽句:笛卡尔这老哥真神了,当年随手搞的坐标系现在连快递柜取件码都用这套逻辑。至于华蘅芳他们更不容易,鬼知道翻译时熬秃了多少根辫子才定下"元次"这么精准的叫法。
(翻完三十多篇论文的深夜感想:下次写数学笔记再也不敢瞎写"元"字了,差点把人家翻译家坑麻辣烫的钱都查出来了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