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翻日历发现快过年了,突然想起王安石那句"总把新桃换旧符",心里直犯嘀咕:这桃和符到底是个我们家年年贴对联红彤彤一片,也没见过带桃的!干脆翻箱倒柜查资料,自己动手整明白这事儿。
先翻《淮南子》才知道最早压根没纸,古人直接拿桃木板挡灾。去年庙会淘的两块桃木边角料可算派上用场。翻出爷爷的刻刀比划,好家伙这木头硬得跟石头似的!刻"神荼郁垒"四个字手抖得不行,"荼"字刻歪了三回,小拇指被刀柄磨出个水泡。木屑飞得满桌都是,媳妇进书房直喊:"你这是要改行做木匠?"
刻废三块桃木板后跑去市博物馆,蹲在民俗展柜前当侦探。还真发现块宋代的桃符残片,上半截画着门神铠甲纹路,下半截剩个"大吉"的墨印子。旁边解说牌写着"五代开始在桃木上写字",赶紧手机拍下来。回家路上拐进旧书店,淘到本泛黄的《荆楚岁时记》,里头明明白白说东汉人已经用桃木板写门神名字了——敢情王安石的"新桃"早不是纯木头了!
小编温馨提醒: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,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,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/绅士游戏/3A单机游戏大全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绅士游戏下载专区
参照古书描述,翻出过年剩的红纸裁成长条。用毛笔蘸金粉写"神荼"俩字时手一抖,金粉撒了半桌子。刚贴到后院杂物间门框上,没想到午后突然下雨,俩小时不到金粉全糊成了"神余",红纸边角还往下滴红水。正发愁邻居大爷遛弯经过:"小伙子搞行为艺术?我们小时候都用桐油纸!"得,又交学费了。
查明清笔记发现大转折:原来朱元璋在南京搞"公务员下乡写春联",硬性规定用红纸!《帝京景物略》里写当时"公卿士庶家门口全红茫茫一片"。把去年剩的红底洒金对联翻出来平铺茶几,拿自制的桃木符片往上一压——嚯!阳光底下桃木纹路透在红纸上,突然就懂为啥说"符"是从桃木板演变成纸上字了。红纸喜庆又便宜,比刻木头方便太多,老百姓能不跟着皇帝走吗?
折腾完看着满桌狼藉突然乐了:现在人贴春联哪管什么桃木避邪,胶带一粘图个吉利罢了。倒是这一个月刨木头、泡古籍馆的体验,比刷一百个科普视频印象深得多。老祖宗的智慧都在生活细节里藏着!不过说真的,明年春节打死我也不刻桃木了,老老实实买现成对联多省事!
叨叨两句: